做脫貧致富道路上的領頭“蝦”——蘇灣鎮包坊村老靳的脫貧路
發布時間:2019-08-22 11:25:01 來源:本站 閱讀次數:6985
天剛蒙蒙亮,蘇灣鎮包坊村小靳村貧困戶靳自傳家中的燈已亮起,戶主靳自傳已經在開始整理農具準備下地了,妻子湯圣芳在準備早餐,一碗粥,一疊小菜,平凡的家中充滿了溫馨和幸福。
靳自傳本人患有心臟病,常年服藥,其妻湯圣芳患免疫系統慢性病,夫妻二人身體不好,家庭醫療支出費用高,孩子離世前看病還欠下一些債務。這對勤勞堅強的夫妻,二人相互扶持,踏實肯干,但缺少致富的路子,又沒有資金來源,全家只能靠靳自傳種上一些水稻,在本地打零工勉強維持生活。2014年經村民小組和村民代表大會評議、鎮村公示公告被確立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了“351”、“180”相關醫療政策后,看病支出大大減少,身體漸漸有了好轉,還慢慢還清了欠款,于2015年順利脫貧。
沒有了后顧之憂,如何把日子過得更好也成了靳自傳心頭的一樁事。2016年他種植了4畝玉米,起早貪黑,一心撲在田間地頭,年底一算賬,收入2800元,再除去種子農藥化肥等,沒剩下多少。僅僅溫飽不是他想要的,靳自傳又在養殖上動起了腦筋,2017年養殖了家禽,由于缺少相關的技術支持,養殖不是很成功,不僅沒有錢進賬還虧了一部分錢。村里的鄰居都說“整天那么累干什么,你現在是貧困戶,反正有國家幫助你,你在家待著等政策不就行了,又不是過不下去。”可他知道這幾年國家的扶貧政策好,不趁著這股東風脫貧致富奔小康,更待何時。
他開始摸索著繼續前進,這一次他把興趣愛好與脫貧致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平時愛好撈魚捕蝦的他,了解魚蝦的習性,也了解到現在全國各地龍蝦需求量逐年增高,2016年他毫不猶豫地開始了養殖龍蝦的道路,靠著這片適合龍蝦生長的有利地理條件和自己對蝦習性的了解,他的養殖獲得了成功,年底一算養蝦的純收入達到了8000元,這讓他信心十足。
隨著黨建引領脫貧攻堅的逐步深入,鎮村干部來到靳自傳家中,與他結對子、交朋友,詢問了解具體情況后,發現發展資金缺乏成為了脫貧致富的主要制約因素,在與妻子商量后,靳自傳決定擴大養殖規模。2017年5月,鎮村干部和幫扶人幫助他辦理了國家貼息的5萬元小額信用貸款,此外,他還自主學習,向鎮農業站取經,科學養殖,資金到位了,技術支持也有了,靳自傳養的蝦也出了名,很快養殖規模發展到了十余畝。
下半年,眼看著蝦可以上市出售了,突如其來的一場流行性病蟲害導致蝦苗大量死亡,這給靳自傳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他的精心照料使得大多數蝦苗得以保存,可市場不等人,經銷商紛紛從外地引進出欄成蝦,市場大大萎縮。鎮村干部以及幫扶人紛紛上門,給他助力量、想辦法、出點子,將成蝦由批發變為零售,夫妻二人起早貪黑趕周邊各個集鎮,今天30斤,明天40斤,就這樣,到了年底一算賬,別人家虧錢,他還凈賺3000余元,這更堅定了他將龍蝦養殖作為主導產業的信心。
2018年初,產業扶貧政策進一步加大,養殖補貼也提高了,靳自傳早早物色好田地,將無人種植的稻田利用起來,實行稻蝦混養,在原有的基礎上,將養蝦規模擴大到15畝,并種植水稻10畝,采用全新的稻蝦混養新模式,探索走出新路子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靳自傳用不怕苦,不怕累的毅力,用不甘貧窮,不怕辛苦,不言放棄,敢闖敢干的精神,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走在了全村群眾的前頭,他圓了自己的夢,但卻沒有止步,也逐步發展成了包坊村的養殖致富帶頭人,在他的帶領下,包坊村養殖龍蝦的貧困戶增加了,大家有了主心骨,遇到不明白的都去請教他,他也不厭其煩的給予指導和幫助。(周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