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灣鎮包坊村:黨小組“進家門” 助力村民思想脫貧
發布時間:2019-10-21 19:30:30 來源:本站 閱讀次數:2150
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不完善、種植養殖結構單一、招商引資難度大……多年前,這些是許多人對巢湖市16個重點貧困村之一的包坊村的印象。而隨著“黨小組進家門”“脫貧明星開講堂”等一系列脫貧實招出擊,如今,該村的貧困戶已經實現就業近百戶,發展特種養業86戶,村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好。
黨小組“進家門”助力村民思想脫貧。作為巢湖市16個重點貧困村之一的包坊村,曾經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水稻、油菜和棉花等農作物。村民收入由外出務工、種植、養殖這三部分組成,每年外出務工人數約2220人。
思想脫貧,是幫扶脫貧的重中之重。在包坊村,凝聚廣大黨員群眾的智慧和力量,讓村民們有意識地改變單一的種植養殖方式,幫助貧困戶走出思想意識上的掣肘,成為當地脫貧攻堅至關重要一步。
為此,包坊村將原有的14個黨小組被合并拆分為9個,建設成“黨小組之家”,并把村級黨委委員、黨支部委員分別編入黨小組,用這種形式深深“根植”于基層黨組織的“末梢”。緊接著,“黨小組之家”積極開展起常態化的活動,傾聽村民們的心聲。同時,這樣的活動也逐漸成為了對黨小組的工作指導和日常監督的一種新渠道。
選擇把“黨小組之家”活動平臺建設在黨員家里的這種方式,既加強黨員群眾聯系,又發揮黨員作用。“這樣一來,不僅能擴大群眾的意見征求面,還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拉近了黨群和干群之間的距離,做到夯實基層黨建‘微陣地’。” 包坊村黨委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長湯賢德介紹,村里還積極開展了“四聯四定”共建活動,主動與職工大學在職黨支部進行對接,今年聯合開展了支部共建活動3次,實現陣地建設規范化、管理運轉精細化,推進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全面提升、全面過硬。
脫貧“明星”激發更多人脫貧動力。堅持“扶貧不扶懶漢”的思想,推動扶貧與扶志相結合,近日,養鵝老漢王家新在包坊村2019年第十期扶貧大講堂暨“脫貧致富光榮戶”表彰大會上收獲了幸福和喜悅。每月召開一次扶貧大講堂,集中宣講相關重要扶貧思想和當前扶貧政策,用身邊人說身邊事的形式,表彰脫貧光榮戶,激發內生動力。今年75高齡的王家新,在脫貧過程中辛苦勞作的精神讓許多人深受感染。
“以前日子真不好過,我老伴和兒子都患有二級以上殘疾,除了吃低保我沒有其他路可走了。”王家新告訴記者,自己一直以養鵝為生,但面臨的困難越來越多,村里知道了他的情況后,主動多次上門,為他帶來最新的養殖技術和市場情況講解。“在村里的幫助下,如今,家里一年的收入除了日常所需,還能結余一點。”
此后,包坊村通過把王家新養殖的鵝推向更大的市場,來提高銷售價格,從而進一步增加收入,鞏固脫貧成果。“同時也希望通過表彰脫貧致富光榮戶,來帶動我們村剩下的貧困戶,進一步地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讓貧困戶靠自己辛勤的勞動來增加收入。”湯賢德說。
利用當地特色資源,開展多途徑致富渠道。同時,包坊村通過精準分析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各項資源作用,利用光伏發電、量化入股、建設產業園等多途徑,壯大村級集體收入,夯實村集體經濟基礎,帶領更多村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據了解,四年多來,包坊村已陸續興建了4座村集體光伏電站,共計97千瓦。村里積極申報扶貧資金80萬元,并入股扶貧龍頭企業瑰寶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與其簽訂合同,優先保障當地貧困戶進園就業,幫助他們開展免費的技術培訓,從而帶動村民就業。
此外,村里還與當地家庭農場簽訂協議,合作入股,投資300萬元,用來發展有機蔬菜種植。
在聯創產業園內,建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學用”工作和“雙培雙帶”先鋒工程示范基地,通過依托“雙培雙帶”示范基地建設平臺,來硬化培養措施,規范建設管理,拓展示范功能,逐步形成專業化、規模化、特色化發展格局。
現在的包坊村,樹木林立、農田肥沃、民風淳樸,3個扶貧產業園和4個村集體光伏的建設使用,每年可以為村集體經濟增收近40萬元。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群眾生活從貧到富、村容村貌從亂到潔的嬗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