壩鎮多措并舉應對干旱考驗
發布時間:2019-10-31 19:32:48 來源:本站 閱讀次數:4996
現在的城鄉居民,已經習慣使用便捷廉價的自來水,幾乎感受不到干旱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但是龜裂的土地、干涸的池塘、饑渴的莊稼正經歷著干旱的考驗,壩鎮黨委政府也正經歷著這干旱的考驗。
2019年對于壩鎮而言是三十年一遇的大旱之年,水稻生長季節1-10月降雨量僅有650毫升,同比下降40%以上。連續無降水日為58天,為近30年來最高值。
壩鎮目前在田作物面積46350畝,其中輕旱面積9510畝、重旱面積4926畝、干枯(絕收)面積1066畝。水田缺水12766畝、旱地缺墑3356畝,共有向山水庫、張孔水庫、棗樹棵水庫、竹林水庫四座水庫干涸,干旱導致玉米減產70%、其他旱作物(花生、棉花、山芋、大豆等)減產40%。
壩鎮黨委政府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工作目標,本著“先生活后生產”的抗旱宗旨,第一時間成立壩鎮抗旱領導小組,全力保障壩鎮人畜飲水安全和農業豐產豐收。
面對旱情,壩鎮黨委政府統籌安排,多措并舉,全體干群積極應對。一是在限定時間內做好河道溝渠清理工作,打通水稻等水田作物的生命線。清理渠道共計28.9千米,使兆河、東新河、西新河、姥河的水可以通暢地灌排到八個村居稻田里。二是增設水泵、電機、涵管等抗旱器材,進一步擴大抗旱水系。通過地上架設渡槽、地下填埋涵管等方式,目前已將水利設施灌溉面積提高到近6000畝,形成沈衙、陶壩、花大門三大灌區。三是完善排灌站24小時開機,鎮村兩級責任人全天值守的抗旱責任制。經八月中旬至十月中旬近六十天的抗旱攻堅,最大程度地保障了農田用水,將水稻絕收減收面積降至最低。四是優化、發展和利用壩鎮特色水利設施——當家塘。即以自然村為單位修建一座大型塘口,洪澇時水有處排、干旱時水有處取。近五年新修300多口當家塘,在今年抗旱工作特別是基層農業用水上發揮重要作用。五是鎮村兩級大力補貼灌排用電成本。通過“鎮級資金支持、村級人力幫扶、農戶主動參與”的抗旱思路,今年灌排總用電240萬度,使山區Ⅱ級以上取水的水稻每畝成本僅增加50元左右。
壩鎮眾志成城,抗旱取得了明顯成效。人畜飲水得到了完全的保障,讓人們幾乎沒有感受到干旱的影響。水稻大旱之年也沒有減收,絕收面積很少,保收普遍。通過機械化收割方式和農村日益便利的交通進一步節省人力物力,切實保障農民收入,伴隨著柴油發動機的響聲,收割機開進了稻田里,農民也迎來了旱年的收獲。“感謝黨和政府關心農戶保護莊稼,天公不作美,但我們收入沒有減少!”一位農戶在田邊看收割機割稻時高興地說。大旱之年,黨群、干群關系更密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強了。
水稻的豐收和玉米的干枯形成鮮明對比,因為玉米多生長在海拔較高的山嶺旱地,灌溉設施較為落后,引水難度大,抗旱成本高,造成壩鎮玉米干枯面積近千畝。這或許是今年抗旱的缺憾,但這體現了壩鎮黨委政府抗旱工作主次分明、突出重點、合理高效利用資源。雖是缺憾,但體現了壩鎮抗旱的策略和智慧。
下一步壩建議鎮黨委政府要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強干旱預警機制,并加強小泵站、小水閘、小塘堰、末級渠系等配套工程建設,確保水利工程發揮最大效益。同時以自然村為單位加強當家塘建設,教育和引導農民調整山嶺旱地種植業結構,通過合理多樣化種植分攤風險。壩鎮黨委政府經受住了這場干旱的考驗,壩鎮群眾正期待壩鎮政府完成新的答卷。(儲明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