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桿集鎮:“90后”扶貧女干部胡瑋:讓青春在奔小康路上盡情綻放
發布時間:2019-11-28 11:24:39 來源:本站 閱讀次數:4870
巢湖市欄桿集鎮地處巢湖、肥東、滁州三地交界,總面積120.86平方公里,下轄8個村(社區),208個自然村,總人口5.3萬,因為經濟以傳統農業為主,加之交通、地域等因素影響,欄桿集鎮一度有很多群眾生活貧困,整個鄉鎮建有檔立卡戶1240戶,貧困人口2440人,其中,因病因殘致貧1488人,缺技術缺勞力致貧661人。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一群“80、90后”來到欄桿集,他們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溫暖民心,用實干把脈民生,帶領群眾合力奔小康,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貧困群眾的“幸福指數”。
他們的帶頭人,就是“90后”扶貧女干部胡瑋。
愛拼才會贏。這是一首上世紀90年代火遍大江南北的閩南語歌曲,1991年出生的胡瑋,卻將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勉勵自己。而她也真的成為了大家口中的“拼命三郎”。
2017年,胡瑋入職后便成為一名基層扶貧干部。“我是土生土長的欄桿人,公務員選崗的時候,毫不猶豫選擇欄桿,就是想回來,為家鄉做點什么。”這是胡瑋選擇成為一名扶貧干部的初心。
報到當天,全鎮正在核對建檔立卡戶村級資料,因為自己對業務陌生,看著同事們忙得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胡瑋只能干著急。隨后,她迅速給自己定下學習計劃,白天在工作中學習,晚上集中精力自學,不懂的自己查資料先研究,再請教同事。因為愛學習、肯鉆研,她很快成為業務骨干,被同事們誤以為“有扶貧工作經歷”。
扶貧工作要求干部沉到群眾中去。長期的求學生涯,胡瑋對群眾工作感到陌生。“剛開始下村的時候,我用普通話講政策,老百姓聽不懂,一旁的村干部趕緊用欄桿話再說一遍,我頓時恍然大悟。”從此,胡瑋開始從語言轉變,融入群眾生活中去,關心他們的一切。為了摸清扶貧基本情況,她帶著專干一個月之內跑遍全鎮千余戶建檔立卡戶,并詳細記錄實際需求。白天下村摸排督導工作,晚上加班加點整理材料,熬夜成了家常便飯。但是,也有了更多的收獲:“建檔立卡戶的家,我閉著眼睛都知道怎么走!”同時,胡瑋也被貧困群眾親切地稱作“閨女”。
實干破困局。精準脫貧,關鍵在扶志,著力點在產業。為壯大村集體經濟,破解“空殼村”局面,她多次深入石門、柳集2個貧困村調研,撲到一線推進落實產業扶貧,主動對接農委,邀請農技專家,探索種植大棚蔬菜、觀賞性葵花、金絲皇菊等特色農產品,推動實施15個資產受益類扶貧項目。
此外,為轉變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激發內生動力,胡瑋推動建立“基地+農戶”管理模式經營2050畝瓜蔞基地。群眾可以通過土地折資入股、公益崗位等形式參與基地生產,40%的年收益用于1240戶建檔立卡戶的收益分配,其他款項用于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壯大發展,實現村集體經濟壯大、村民持續增收的“雙贏”目標。
家住石門村的武達松,因殘致貧,自瓜蔞基地開工以來,便一直在基地工作,如今他不僅對瓜蔞種植頗有心得,還已然將瓜蔞基地當成自己家的了,經常說:“我們這個瓜蔞園······”。據武達松介紹,每天無論出不出工,都得去瓜蔞園看看,“我們脫貧致富就指望它了”。
扶貧更要扶志!如今,像武達松這樣在瓜蔞基地工作的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達41人。
打造“特戰隊”。作為扶貧站站長,培養一批精業務,勤學習、講奉獻的扶貧“特戰隊”是有效落實工作、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所在。為此,她身體力行,帶頭研究業務、健全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方法,以“扶貧專干+”模式推動全鎮扶貧業務能力提升。堅持打鐵還需自身硬的原則,每月召開一次專題研討,兩月組織一次全面考核,分享工作經驗,合力解決難題,在比學趕超中凝聚脫貧攻堅力量。截至目前,扶貧工作站已召開專題例會9次,業務培訓會5場。
工作中,胡瑋還總結出“三心”工作法,并要求扶貧專干們也要用這個方法開展扶貧工作,即:心存“愛心”、工作“細心”、要有“決心”。在她的帶領下,這支由扶貧專干組成的“特戰隊”業務過硬、作風扎實、群眾滿意,穩步高效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截至目前,欄桿集鎮1237戶建檔立卡戶成功脫貧,2個貧困戶全部出列。
但愿蒼生俱溫飽,不辭辛苦“入山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欄桿集鎮扶貧干部們扎根基層,默默奉獻,用青春扛起脫貧攻堅第一擔當,在欄桿集鎮鄉村振興道路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吳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