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一體化”唱響“協奏曲” ——安徽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紀實
發布時間:2020-09-02 18:25:23 來源:本站 閱讀次數:3176
風從海上來,揚帆起宏圖。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塊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承載起非同尋常的國家使命。
2019年5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要求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增強一體化意識,加強各領域互動合作,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著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登高望遠、親自擘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這是國家的大戰略,更是對安徽的巨大關懷,確認了安徽正式成為長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帶來了安徽史無前例的重大機遇,引領了安徽高質量發展的前進方向。
近兩年來,安徽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論述,樹立“一體化”意識和“一盤棋”思想,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戰略機遇,主動服務國家大局,積極擔當作為,全力抓好《規劃綱要》任務落實。組織開展“大調研、深謀劃、抓落實”活動,省級領導同志深入基層一線調研。省委召開十屆九次全會,審議通過《安徽省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行動計劃》,部署216項工作舉措和30個重大工程,構建起落實國家《規劃綱要》施工圖。去年10月22日至24日,省黨政代表團主動赴滬蘇浙學習考察,簽署會談紀要和合作協議15項,達成一大批合作事項。輪值承辦2019年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舉辦第一屆長三角一體化創新成果展,促進一體化發展走深走實。圍繞“兩地一區”戰略定位,堅持上海龍頭帶動,攜手蘇浙揚皖所長,科技創新策源地建設邁出新步伐,新興產業聚集地建設取得新進展,綠色發展樣板區建設呈現新面貌,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實現新突破,政務服務一體化建設得到新加強。
在一體化的助力下,江淮大地迸發出強勁發展活力。安徽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進中向好,經濟總量正朝著全國第一方陣邁進,努力為長三角在全國發揮更大的區域帶動和示范作用貢獻更多力量。
協同創新跑出“加速度”,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插上“騰飛翅”
——以一體化發展為平臺,加快推進重大創新平臺共建共享,引導創新要素加速集聚
“我身旁的這臺設備叫做大口徑光學元件缺陷定量檢測系統,是專門用來對特種光學玻璃表面缺陷進行精密檢測的設備,它可以發現尺寸小于50納米的缺陷和損傷,其難度相當于在杭州西湖大小的白沙灘上尋找到一粒白砂糖。”合肥知常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陳堅告訴記者。
能夠取得這一突破,得益于企業與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及上海理工大學等科研機構之間的緊密合作。這兩家科研機構不僅在企業設立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還把知常光電公司列為成果轉化和實習基地。在此推動下,知常光電研發出的光機電一體化高端檢測設備突破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技術瓶頸。
“現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對我們引才引智具有更大的促進作用,不僅如此,我們還借助這個發展戰略帶來的新機遇,讓我們的產品走向長三角,進軍全世界。”陳堅說。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近年來,我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人才第一資源優勢,積極開展協同創新,著力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悟空”飛天,“墨子”傳信,“京滬干線”開通……這一項項國之重器的誕生,背后無不體現協同創新的力量。
“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是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首發星,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中國科大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單位聯合研制;“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由中國科大牽手中科院上海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研制;“京滬干線”量子通信保密干線,由中國科大作為項目建設主體,連接北京、合肥、濟南、上海等多個城市。
秉承開放創新的理念,安徽在基礎性、戰略性上下功夫,聚八方要素推進協同創新,搭建創新平臺、匯聚創新資源,全力創建以“核心+基地+網絡”為組織架構的國家實驗室,統籌推進上海張江、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開放共享大科學裝置,推動原始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制度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并與滬蘇浙規劃建設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G60科創走廊、產業合作示范基地,為探索區域創新協作“長三角模式”作出了安徽貢獻。
在合肥高新區,合肥“超算中心”完成招標將啟動建設,項目建成后將加強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超級計算和智能計算服務能力,為科研人員提供大規模并行計算模擬仿真、海量數據智能處理與分析等服務;
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聚變大科學工程取得重要進展,項目團隊依靠自主創新,突破了射頻負離子束源研制及穩定運行中的挑戰,實現了穩定可重復的百秒量級強流負離子束引出,為聚變堆中性束注入系統的設計和研制奠定了良好基礎;
……
進入8月,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多個重大平臺項目有了新進展,不斷增強我省乃至整個長三角的原始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創新的策源功能。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為加快創新資源共享和創新成果轉化平臺共建,安徽率先提出構建長三角區域創新共同體,并被納入到國家《規劃綱要》中。省委省政府每年還專門舉行以長三角地區為重點的大院大所合作對接活動,進一步鼓勵地方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區域內多層次全方位對接。
前不久,我省界首市借助皖北地區全面納入長三角以及商合杭高鐵開通的戰略機遇,專門在上海建立離岸科創中心,加快本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在對接長三角過程當中,有些痛點問題是企業自身解決不掉的,需要政府搭建公共服務平臺來解決。上海離岸科創中心,實際上是在為界首的企業融入長三角、對接優質要素資源搭建一個公共平臺。”界首市市長何逢陽說。
6月5日,2020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提出,要堅持科技創新導向,共同搭建重大創新平臺,一體化高質量推進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協同建設創新翅膀上的長三角。
6月6日,一市三省科技部門簽訂《共同創建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框架協議》,加快推進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根據協議,一市三省將充分發揮長三角區域的創新優勢與合作基礎,共同明確協同創新、改革發展的宗旨,共同強化全球創新資源配置樞紐、產業技術創新樞紐、人才價值轉化樞紐三大樞紐的功能定位,共同邁向高質量發展目標,共同探索和完善運行機制,共同打造強有力的支撐保障,共同籌建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2020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顯示,2011年至2019年,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綜合水平年均增速9.33%。九年間,長三角城市間專利轉移數從不足千次躍遷為近2萬次,科研合作網絡密度增幅超八成,發明專利申請量、科技論文合作量均翻了4倍多,3萬余臺大型儀器、19個大科學裝置和2420家服務機構實現了云上預約和共享共用。2019年,一市三省聯合爭取國家重大攻關項目超100項,獲批經費超18億元,相互間登記技術交易合同14000余項,交易金額達432億元,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能力正加速上行。
協同創新不斷跑出“加速度”,正為長三角高質量發展插上創新翅膀。
構建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協同打造長三角世界級產業集群
——立足優勢,加快推進與滬蘇浙產業布局相融合相互補,優化產業鏈合作,補短板鍛長板
“早上到上海浦東機場的進口設備,當天就能運到合肥。”合肥視涯顯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孔杰說,公司去年從上海遷到合肥,看中的不僅是長三角一體化下的交通便利、物流成本低,更看重的是合肥新型顯示產業鏈的完整布局。
從沙子到整機,合肥新站高新區已成為全球產業鏈條最完整、發展速度最快、生產規模最大的新型平板顯示產業基地。錨定“培育龍頭企業—引進重大項目—完善產業鏈條—打造產業基地”的發展思路,依托京東方等龍頭企業帶動,基地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匯聚了康寧、彩虹等一大批上下游關鍵配套企業,實現了新型顯示全產業鏈布局。
共同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和標志性產業鏈,是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內容。安徽把全產業鏈發展作為主攻方向,牽頭成立G60科創走廊機器人、網聯汽車、新能源等產業聯盟,推動馬鋼與寶武戰略重組、蔚來汽車中國總部落戶合肥。2019世界制造業大會,總書記親致賀信,滬蘇浙作為主賓省參會,簽約長三角合作項目149個,總投資超千億元。
4月29日,“造車新勢力”蔚來汽車正式簽署協議,將中國總部落戶合肥。這將助力合肥在智能電動汽車領域形成全球創新引領能力,打造經濟新的增長點。
5月29日,大眾汽車集團與江淮汽車集團簽署協議:大眾汽車將投資10億歐元,獲得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同一天,大眾汽車集團還宣布,向電池生產企業國軒高科投資約11億歐元。
隨著這些汽車巨頭的入駐,一個新能源汽車世界級產業集群正在安徽孕育。
聚焦先進制造等重點領域,安徽統籌運用制造強省、“三重一創”等政策資源要素,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智能家電、生命健康、綠色食品、數字創意等產業,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構建起“芯屏器合”現代產業體系,為長三角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提供更多源動力。
“立足產業基礎、創新優勢和市場腹地,攀升全球價值鏈,安徽積極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越來越多的產業特別是先進制造業在安徽集聚,創造了新的供給,引領了新的需求,增強了新的發展動力。”省發展改革委主任張天培表示。
產業鏈明確分工和梯次布局,更有利于促進長三角區域制造業的錯位和競合發展。
6月20日,全省第六批貫徹“六穩”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現場推進會在界首市田營科技園區舉行。261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1285.2億元,涉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等11個行業領域,覆蓋全省16個市。
“我們將高標準、高質量、高速度地推進項目建設,爭取早建成、早投產、早見效。”在界首項目集中開工現場,浙江南都電源動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海光表示。安徽網電通科技有限公司是南都電源的子公司,這次開工的安徽網電通科技公司年產6GWh新能源鋰電池項目總投資30億元,產品主要應用于輕型電動車電源、5G通信后備電源及新能源儲能電源。“目前,我們正在園區內同時建設年產6GWh新能源鋰電池項目及鋰電資源再生項目,這是公司完善新能源產業布局、打造鋰電產業閉環的重大項目。”
數字經濟作為新型經濟形態,正在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和影響國際競爭格局的重要力量。
2013年,華云數據落戶無錫,在長三角及全國地區快速打開局面、實現穩步發展。2019年,在安徽省、合肥市的良好政策支持下,華云數據成立了安徽公司,落戶合肥,迅速開展信息化、數字化業務,促進安徽數字經濟轉型升級。
“在數字基建的重大機遇下,一大批傳統產業與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創新,實現新舊動能轉化,并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在長三角企業家聯盟理事、華云數據董事長許廣彬看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促進了一市三省數字經濟的同步增長,滬蘇浙皖傳統產業開始打通,形成同步革新、同步增長,相互學習、共同促進的局面。
6月6日,在浙江湖州召開的2020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期間,一市三省共同簽署推進長三角數字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四方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長三角區域產業鏈協同創新,形成長三角區域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創新應用、人才培養交流方面的合作機制,共同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發展高地。
謀劃推進“三區一廊”建設,即“一地六縣”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集中合作區、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16個省轄市與滬蘇浙共建合作示范區、G60科創走廊……安徽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揚皖所長、主動作為,在更高起點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走深走實。
“要順勢而為培育經濟新動能,上馬一批有帶動力的重大項目,引育一批在全國有牽引力的頭部、龍頭、‘鏈主’、‘鏈長’等重大企業,建設一批支柱性、主導型新基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基地和園區,打造一批穩定性強、競爭力強的重大產業,布局一批有影響力的國家級重大創新平臺,構建形成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促進長三角在全球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數據顯示,自2015年啟動重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以來,安徽重大新興產業基地邁上了高速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基地產值年均增速達17.7%。今年上半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逆勢增長8%。
按下互聯互通“快進鍵”,加快打造“軌道上的長三角”和世界級港口群、機場群
——共同加強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增強一體化發展的支撐保障
7月底的一天,一列搭載著200多名皖北游客的高鐵旅游專列一路風馳電掣到達廣德。
“商合杭高鐵開通,從皖北兩三個小時就能到皖南,真方便!”阜陽游客張女士驚喜不已。
奮進新時代,交通當先行。
6月28日,商合杭高鐵全線貫通。這條快速通道縱貫安徽南北,撐起了安徽鐵路網的主骨架,拉近了皖南皖北的時空距離,阜陽、亳州、淮南、蕪湖、宣城和其沿線所轄縣市(區)與省會合肥實現了“1小時通達”,也使得豫皖浙實現高鐵“無縫對接”,加快了長三角交通一體化進程。
交通運輸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先行領域、關鍵支撐和重要載體。
隨著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長三角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持續推進,軌道上的長三角發展迅速,以全國鐵路8%的營業里程,承擔了國內近20%的鐵路旅客輸送量。區域內城市群融入“半小時至3小時經濟圈”,滬蘇浙皖“同城化”效應不斷擴大。
建設“新動脈”,貫通長三角東西。
6月5日,滬蘇湖鐵路開工,項目將串聯起上海、江蘇、浙江三地,并在湖州與商合杭鐵路銜接,連通安徽合肥,成為貫通長三角東西區域的智能大動脈。
鐵路縱橫交錯,高鐵成網,動車飛馳,長三角地區形成全國最為密集完善的高鐵網。
長三角鐵路迎來新一輪加快建設的重要機遇,預計“十四五”期間,長三角境內22條高鐵、6條普速鐵路、7個改造項目開工建設,總里程達7300公里以上。
近日,G4211寧蕪高速公路皖蘇界至蕪湖樞紐段改擴建項目獲安徽、江蘇兩省聯合核準批復,為實現年內開工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這意味著我省將繼合寧高速、合蕪高速合肥段、合安高速合肥段等高速后,再添一條雙向八車道高速。該項目對貫徹落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和區域高速公路網布局,提高現有通道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增強皖蘇兩省聯系有重要意義。”省發展改革委相關人士表示。
在江蘇省南京港龍潭港區,繁忙的長江岸邊,一艘“蚌埠號”貨輪載著100標箱從安徽來的白色家電,正在碼頭邊等待駁載,這些貨物將經由南京港轉運到洋山港,最終發往中東等地。
“目前,合肥地區70%的家電出口都經由南京港中轉至上海,最后發往歐美、中東地區。我們跟安徽港航集團會進一步加深合作。”南京港(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狄鋒說。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基礎。
《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提出,主動適應新一輪國際經貿格局調整和全球產業鏈分工,強化國際樞紐機場與周邊干線、支線機場協調聯動,優化提升港口國際供應鏈位勢和價值鏈協作水平,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機場群和港口群。
在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動化碼頭,紅白相間的橋吊忙碌不歇,精準地自動抓取貨輪上的集裝箱,裝卸到無人駕駛自動導引車上。
“上港集團與安徽港航集團在很多業務層面都有緊密合作,一體化為長三角的港口朝著世界級港口群邁進提供了重要平臺。”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張欣說。
“一盤棋”布局,長三角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按下“快進鍵”。
九年間,長三角區域高速公路長度從11142公里增長至14804公里,鐵路從6968.1公里增長到10665公里。長三角區域高速公路和鐵路網的不斷完善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基礎設施支撐,尤其是高鐵的快速發展使得長三角主要核心城市之間的連接更加緊密,要素流動的時間成本大幅縮減。
為進一步推動長三角地區交通一體化,促進區域要素資源自由暢通地流動,長三角地區將規劃建設通蘇嘉甬(南通-蘇州-嘉興-寧波)、沿江高鐵(合肥-南京-揚州-泰州-南通-上海)、滬乍杭鐵路(上海-嘉興-杭州)、鹽泰錫宜(鹽城-泰州-無錫-宜興)、滬通鐵路二期(太倉-上海東站)、南沿江城際鐵路等多條高鐵線路。與此同時,各省市高速路網規劃高度對接,眾多省界斷頭路已進入施工建設階段。
“在可預期的未來,長三角公路和鐵路運輸能力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協同創新、產業合作面臨的物理空間阻礙將不斷縮小。”長三角區域合作辦相關人士表示。
協同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美麗長三角,努力交出民生福祉滿意答卷
——擴大區域共享、普惠便利的公共服務,推進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去了上海的醫院,在自助機上直接持卡掛號,持卡也可以診間結算、購藥,非常方便順暢,整個流程就和在蕪湖本地看病一樣。”蕪湖市民陶貴德對持卡異地就醫贊嘆不已。
上一條:習近平與安徽的故事 下一條:習近平在合肥考察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