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灣鎮:“四抓四力”點燃鄉村振興 “紅色引擎”
發布時間:2022-12-26 16:43:56 來源:本站 閱讀次數:4370
今年來,蘇灣鎮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以“四抓四力”為抓手,有效推動鄉村振興工作再提水平、再上臺階。
抓隊伍,提升振興戰斗力。一是選優培強“領頭雁”。以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為契機,將5名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員、2名致富帶頭人、7名退伍軍人、12名返鄉大中專畢業生選入村(社區)“兩委”班子。二是涵養人才“蓄水池”。從返鄉青年、致富帶頭人、退伍軍人等重點領域和群體中,擇優吸納13名預備黨員黨員、招錄培養10名后備干部。實施“導師幫帶”制度,安排有經驗的老干部結對幫帶新任村(社區)“兩委”和后備干部,提升干部履職能力。三是筑牢引才“鳳凰巢”。以鄉土人情為紐帶,健全村(社區)干部結對聯系在外優秀人才制度,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歸巢筑巢”“入‘灣’建‘灣’”,建立回引計劃人才庫,庫內現有黨政、部隊、企業家等9類22名在外能人,并已鼓勵幫扶1名返鄉創業。
抓產業,打造振興硬實力。一是盤活村級集體資產。開展農村閑置資產、低效集體資產綜合清理行動,將其與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進行有效銜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如寨山村通過盤活集體土地200畝,種植玉米、紅薯等,新增就業崗位30個,增加村級集體收入8萬元;坊集社區及時完成坊集扶貧車間再次招租工作,引進安徽憶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著力打造農產品電商基地,每年為村集體增加10.5萬元收入。二是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合作社、家庭農場與小農戶開展生產經營合作,初步打造了韭菜、洋蔥、司集芹芽種植等一大批本土農業合作社,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利條件。三是積極發展特色產業。著力打造“一村一特”“一鎮一品”,探索發展生態種養、鄉村旅游、休閑垂釣等特色產業。如:包坊村推出以稻蝦米、菜籽油為代表的“包家坊”農特產品;坊集社區打造以千年銀杏為代表的“網紅打卡+產業”發展模式。
抓治理,增強振興凝聚力。一是健全網格化治理機制。組建9支“三級”網格管理團隊,逐漸將“支部建在網格上”,建立村居黨委―網格黨支部―網格黨小組―“四類”網格員的黨組織構架和運作機制,充分發揮網格指導員、網格長、網格員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二是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堅持以點帶面、示范帶動,常態化開展人居環境專項整治改善行動和美麗庭院等各類評比,通過評選出13戶美麗庭院,充分調動黨員群眾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三是強化綜合治理成效。深入開展集鎮及農貿市場環境整治工作,拆除舊屋場地8個、廣告牌13個,砍草除雜200㎡。全面推進鞏固農村“廁所革命”成果,累計完成農村旱廁改造102座。
抓文明,激發振興內驅力。一是抓實志愿服務。充分發揮1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的樞紐作用,發動無職黨員,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成立了政策理論宣講、醫療衛生、矛盾調解等志愿服務隊,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之事。二是倡導移風易俗。將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充分發揮紅白理事會積極作用,強化宣傳力度,對違規辦酒的村民進行提醒、勸阻,引導群眾做到“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其他一律不辦”,讓移風易俗之風真正吹入尋常百姓家。三是豐富文化生活。將文化陣地建設作為提高民生福祉、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先后成立書畫協會、廣場舞協會等各類文化文藝隊伍,開展“喜迎二十大 永遠跟黨走”主題書畫展等各類文體活動,有效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