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人”在洪水中閃光
發布時間:2017-10-26 11:56:55 來源: 閱讀次數:2987

專稿:6月下旬以來,淮河流域普降暴雨,抗洪形勢十分嚴峻。7月13日,根據省委組織部的部署我們《共產黨人》欄目組一行5人驅車趕往沿淮一線抗洪地區——阜陽、淮南、蚌埠三地進行了連續4天的實地采訪。在這短短的四天時間里,我們馬不停蹄的工作,經歷了很多,體驗到了很多,感動了很多。那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那一個個激動驚險的瞬間,如翻江倒海般的在我腦海里回放,久久不能平靜。
“災情就是命令,保障供電就是供電人的天職”
7月13日晚9點,天空下著大雨,我們拖著疲憊的身軀結束了當天在潁上的采訪。潁上縣縣委副書記、政協主席孫東亞帶著我們來到防汛指揮所吃飯,吃飯當中我們與孫書記隨意攀談著,當聊到目前的受災情況以及災民的安置情況時,孫書記無意中說:“電力公司的黨員搶險突擊隊,今晚要到半崗鎮給災民安裝電線”。聽到這話,我們欄目組組長程浩突然坐起身子,停下送到嘴邊的筷子,盯著孫書記“就在今晚嗎,幾點鐘開始?我們抓緊時間吃飯,趕緊過去采訪一下。”程主任焦急的連番發問,讓我和其他同事都意識到新的采訪任務又迎面而來了。
夜已經很深了,外面又下著大雨,累了一天的我好想躺在床上好好睡一覺。然而,緊急的采訪任務就像是抗洪搶險一樣,必須爭分奪秒,深入現場。為了能及時趕到現場進行采訪我們匆匆吃了兩口飯,扛上機器、帶上話筒、立即趕往潁上縣半崗鎮。車子在深夜的大雨中緩慢行駛,半個小時后,我們到達了半崗鎮莊臺圩。天空的雨像連綿不斷的珠線一樣不停地下,整個莊臺圩黑壓壓的一片,沒有一點亮光。深深淺淺的泥巴地在大雨的攪和下格外粘腳,行走非常困難。我們的攝像師吳亮死死的抱著攝像機絲毫不敢有一點松懈,深怕一不小心把機器摔了。一路上我們深一腳淺一腳的走著,順著“轟隆隆”的機器轟鳴聲我們看到了一群身披雨衣、腳穿膠鞋冒著大雨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里忙著搭架梯子為受災戶們架線發電的電力搶險隊員們。由于當時場面混亂,我們上前隨手拉住了一名電力搶險隊員匆匆做了采訪,就在我們采訪的過程中我看到這位搶險隊員不停的張望著他的隊友,試圖穿過我們的鏡頭去了解架線的情況,那種急切想要歸隊的心情從他回答問題時的語速和眼神,我能很真切的感受到他內心的那份焦急,于是我匆匆結束了采訪收回了話筒說了聲謝謝,目送著這位電力搶險隊員匆匆歸隊。我知道,在這種危機的關頭,他們能做的就是抓緊時間,與時間賽跑爭分奪秒的加緊布線發電,以最少的時間最快速度的讓更多的受災群眾用上電,這是他們的使命也是他們的職責。拿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災情就是命令,保障供電就是供電人的天職”。
同舟共濟渡險情
結束了阜陽地區的采訪,我們行程的第二站是淮南。在淮南采訪的最后一站——花家湖,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了黨員干部的艱辛與洪水猛獸的無情。
到達花家湖的時候已經是傍晚了,漸漸朦朧的天色夾雜著綿綿的細雨讓我們心中不免有一份擔憂。下雨了,水位又要漲了,水位一漲,堅守堤壩的任務就更重了,那些作戰在第一線的黨員干部、村民、民兵、武警官兵們所面臨的挑戰就更加嚴峻了。懷著忐忑的心情,我們邁出了采訪花家湖的第一步——過“草地”。由于雨水不斷,雜草糾結著泥土使路面非常的滑,一不小心就是一個踉蹌,一路上,我們一行人相互攙扶著,跌跌撞撞來到湖邊。一望無邊的湖面使人很難想象,這湖面底下原來是綠油油的萬畝糧田。在湖邊拍攝過幾個湖面的全鏡后,我們做上了開往花家湖大堤的船,在大約十分鐘后,我們在堤壩抗洪人員的攙扶下登上了大堤。全程7500米的花家湖大堤一眼望不到邊,堤壩邊堆滿了土袋與草氈。大壩負責人鳳臺縣縣委副書記趙春陽告訴我們由于連續降雨的原因,抗洪形勢不容樂觀,為了能在第一時間發現險情,阻止險情的發生,他們分派人員24小時不間斷巡堤、查險。直到我們采訪的這天,大壩上的干部、群眾已經是第7天沒合過眼了。趙書記感慨的說“我們的廣大黨員、干部、群眾都是好樣的,在危難時刻他們不顧自己的安危,舍小家顧大家,身體力行的發揚了抗洪精神。特別是我們的黨員,永遠沖在第一線,哪里有危險哪里就有我們黨員的身影。”說到這,趙書記轉身指著身邊的劉集鄉鄉長徐濤說:“你看他,原來皮膚很白的一個人,現在臉色烏黑,還有,他母親現在身體狀況非常不好,目前正在合肥做心臟手術,但是為了群眾的利益,為了百姓的安全,他一直沒有離開崗位,一直堅守在大壩上。”
聽到書記的這一席話,我的眼眶濕潤了。原先在書面文字中看到的“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干部就是一個標桿,一個支部就是一個堡壘”的口號此時此刻正淋漓盡致地被我們的黨員、干部們書寫成章,真真切切的描繪成圖展現在我的眼前。
共產黨人,一個不一般的稱號,一個不一般的群體,背負著國家委以的重任,背負著人民群眾的信心與希望。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時刻準備著……
風雨中的小船
結束了大壩的采訪,天色已經暗了下來,濃濃的黑云籠罩著整個天幕,風聲、雨聲、交雜在我們耳邊,岸邊的湖水在風的縱擁下一浪接著一浪的拍打著堤壩,遠遠的地方出現了一艘小船的身影,那是接我們下壩的船。一望無際的湖面接連著天邊的黑幕,大風的呼嘯讓我們心底暗暗發觸,雨勢在黑云的急劇攏聚下傾盆而瀉,我們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登上了返程的小船。
一艘不足三米的小船,承載了十幾個人搖搖晃晃的在湖面上飄行,強勁的風力把豆大的雨點像扔石子似的往我們身上砸。就在這時,一根飛速的皮帶從船尾悠了過來。“皮帶斷了” 船工大叫到。“怎么辦?皮帶斷了,我們會不會回不去了阿?我開始惶恐不安了,因為我知道皮帶是唯一可以發動鐵皮小船前行的動力,如果皮帶斷了就意味著我們所有人都將被圍困在這一眼望不到邊的湖中心。再加上雨勢不斷的變大,風力不斷強勁,小船在失去動力無法前行的狀況下承載了十幾個人,稍有不甚就會船體翻身。看到我無助的樣子程浩主任連忙安慰我說:“別急,別急,不要害怕,沒事的。” 也許就是他的這句話,讓我慢慢平靜下來。“有救了,有救了,這里還有一根。”這時船工大叔朝我們揚著手興奮的喊著,他連忙換上手里的皮帶,抽動皮帶,重新給船上上動力。上了動力的小船猶如喝飽了油的小車開始向湖岸邊前行了。“哈哈,好了,真是驚心阿。”大伙看著小船離岸邊越來越近,心也開始平定下來。可是誰也沒想到,就在船體前行不到2秒鐘,“咔嗒”一聲,第二根皮帶又斷裂了,這下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如果說第一根皮帶斷了,找到第二根是幸運,那么二根皮帶斷了,再出現第三根,就應該是奇跡了吧? 可是到哪里去找這奇跡的第三根皮帶呢?正在我們焦急的猶如熱鍋上的螞蟻的時候,奇跡出現了,我們欄目組的編導,趙強,眼睛一亮,指著船艙底部一聲高喊;“那,快看,還有一根。”“哪?哪?”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許是老天有意的和我們開了個玩笑,奇跡般的第三根皮帶,竟然出現了,而且是根非常結實的新皮帶。就這樣,原本短短10分鐘就可以到達岸邊的水路,我們居然花了半個小時,這半個小時的水路是九死一生的荊棘之路,也讓我們更加體會到了在洪水猛獸侵襲百姓家園的時侯,我們的黨員、干部、武警官兵們他們是懷著多么大的勇氣,冒著多么大的風險,不顧個人安危,懷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去拯救老百姓的大無畏的抗洪精神……
人民子弟兵——不朽的抗洪情懷
7月16日,蚌埠懷遠縣荊山湖是我們此行的最后一個采訪點。當我們踏上大壩的那一刻,刺眼的陽光暫時驅散了前幾日縈繞在我們心頭的陰霾。本以為,天氣放晴會使淮河的汛情有所緩解,但是經過了解后,我們得知,雖然天氣晴朗,但是淮河水位并沒有下降,第三次洪峰即將來臨,抗洪形勢依然嚴峻。就在我們登上大壩的前一天也就是7月15日晚上9點鐘,蚌埠軍分區汽車管理學院接到上級的緊急通知要求立即組織人員上大壩準備迎接第三次洪峰的挑戰。但是由于正值暑假期間,大部分學員都已經放假回家了,留守在學院里的大都是知識型、技術型的專家、教授,就在這種情況下,汽車學院緊急動員,連夜召集了300人次的隊伍在7月16日凌晨1點多趕至大壩,分析水情,時刻待命抵御險情。
在采訪過程中,我無意發現,汽車學院的周院長走路時步履蹣跚總是一手托著腰。于是,我好奇的找到周圍的人了解情況,原來他的腰一直不好,原本打算坐7月15日晚上九點的火車到北京看病,可是一接到上級的緊急通知,他不顧家人勸阻,毅然退掉了火車票,奮然投身到抗洪第一線。當我了解到這些情況的時候,我懷著復雜的感情問他,您身體不好,為什么不及時治療,而是不顧疼痛來到這抗洪時,他只微笑著說了句:“ 在危難時刻,我作為汽車學院的院長,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不能臨陣脫逃啊!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所承載的是一個老黨員始終堅守著人民群眾無小事的革命情懷,所表現出來的是作為一個共產黨人不朽的抗洪精神。
后記:
短短的4天時間里,我們欄目組一行人,歷經阜陽的穎上、阜南、淮南的鳳臺、田家庵區直至蚌埠懷遠等地實地采訪,這一路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深夜我們冒著雨踩在泥濘的土地上一步一滑的采訪電力搶險隊員、雨天我們坐著搖擺不定的小船,登上大壩,在深深淺淺的大壩上艱難拍攝,烈日下我們不停穿梭在各個采訪點進行采訪……)工作的成就感是強烈的,但是對于家人我們是深感愧疚的。
7月12日,我們欄目組組長程浩的母親由于身體原因,住進了醫院,醫生告訴他,要立即手術。就在程浩打算留在母親身邊侍奉母親的時候,卻接到了部里的緊急通知,要求立即組織人員到抗洪一線采訪報道。在抗洪一線的幾天里,家人不斷打電話要他盡早回去,每一次掛斷電話,程浩都靜靜地坐在那里一聲不響,讓旁觀的我們心里很不是滋味。
攝像師吳亮的妻子懷孕3個月了,孕期反應十分強烈。小兩口原本打算在7月14日到醫院檢查,然而,接到任務的小吳,為了工作卻不能陪在妻子身邊。7月14日晚上,小吳連續給妻子打了幾個電話卻被掛斷了。那一晚,活潑的小吳臉上沒有了表情,他擔心妻子,擔心妻子發生意外,一連的幾天里小吳都是在擔心中度過。
這就是我們《共產黨人》,作為黨建宣傳工作者的我們,看到老百姓們被洪水洗劫一空的家園,辛苦播種的萬畝糧田顆粒無收的時候,我們顧不得自己的身體,顧不得家人的埋怨,不管有多么的累、多么的苦、多么的無奈,我們也要把災區人民的生活狀況、廣大黨員的無私奉獻精神、人民解放軍的抗洪情況及時播報出去,讓廣大觀眾能夠及時地了解災區的情況,知道在關鍵時刻我們的黨員、干部、人民子弟兵是如何不顧個人安危、奮不顧身的投入到抗洪一線的革命情懷。
作者:錢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