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好人江淮大地綻風采 演繹新時期雷鋒精神
發布時間:2017-10-26 11:42:32 來源:本站 閱讀次數:1694
江淮大地從不缺少感動人心的正能量。此刻,“最美孕婦”彭偉平正在全國“兩會”會場盡心履職。去年6月的一個下午,她不顧懷有身孕,勇救落水女童,成就一段佳話。 “中國好人”安徽最多,已成為神州大地一道亮麗風景。 “厚德安徽”的良好形象,正是由無數踐行雷鋒精神的江淮兒女匯聚而成。
在“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發表50周年之際,我們倍感溫暖,備受鼓舞。在這片熱土上,雷鋒依然是道德星空中的最美星辰。
安徽好人江淮大地綻風采
適應新時期社會結構和傳播手段的變化,學雷鋒活動呈現出新的形態。新時期,志愿者、社會慈善人士、網友組成學雷鋒3支重要力量。
注冊志愿者全省超過160萬
傅強是馬鋼公司一名普通職工,也是全國優秀志愿者。他發起成立的馬鞍山愛心傳遞志愿者服務總隊,自成立以來開展濕地保護、關愛孤殘兒童、無償獻血等各類志愿活動數百次,無償服務社會8.7萬多個小時。
在全省,志愿服務已成為新時期弘揚雷鋒精神的有力抓手。如今,各地級市均已成立志愿服務總隊,全省注冊志愿者超過160萬,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在中部博覽會、徽商大會等重要活動中,到處活躍著安徽志愿者的身影。2012年,各地開展大型主題志愿服務活動2000場次以上,提供志愿服務累計超過50萬個小時。
慈善公益活動走進千家萬戶
蚌埠“平民慈善家”李玉蘭日前獲得由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機構聯合頒發的首屆“雷鋒獎”。李玉蘭省吃儉用、捐資助學的事跡打動了許多人。
每當地震、洪水、干旱來襲,賑災義演、街頭募捐迅速發起;平日里,給落后地區送醫送藥、援建福利機構等慈善活動有序開展。今年初,我省舉辦的省希望工程愛心晚宴,愛心人士踴躍捐款,一次性籌得善款2563.2萬元,為歷年來最高。“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和現代慈善理念在本質上是相通的。 ”省慈善事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開玉認為,隨著各類慈善活動日益活躍,學雷鋒、做慈善在江淮大地有著愈加深厚的土壤。
網絡搭建助人行善新平臺
阜陽農村一位身患疾病的小男孩,急需A型血小板方能延續生命。危急之際,一群素不相識的網友站了出來,通過微博相互轉告,排班輪流為小男孩捐獻血小板,書寫了一段動人的愛心接力傳奇。
全省有很多這樣的網絡傳奇。 “蒙城論壇網絡團支部”擁有成員4000多人。團員們自發建立了QQ群,并利用手機短信、微博等方式,高效協作,定期參與關愛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等活動。去年,“安徽好人網”正式開通,安徽有了踐行雷鋒精神、宣傳好人好事的網絡主陣地。正是無數“網上雷鋒”網上網下相互銜接,愛心得以在更大范圍內擴展。
主題活動凝聚前行“正能量”
今年,全省各地廣泛部署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突出關愛老弱幼殘和山川河流兩大內容。人人行動起來,人與人就會更加和諧,人與自然也將更加和諧。
關愛老弱幼殘
鏡頭:蕪湖市鏡湖區黃果山社區,“一米陽光”的志愿者們活躍于社區各個樓棟。哪家有人需要照顧,志愿者們總會及時出現,伸出援助之手。 “一米陽光”已在蕪湖遍地開花。 “我們做的雖是小事,但把溫暖送到了最需要幫助的困難群體當中。 ”一位志愿者說。
在全省范圍內,關愛老弱幼殘的學雷鋒行動正深入每一個角落。去年,我省在全國首創“快樂童心”文化志愿服務,組織具有較高文藝、科技素養的志愿者,深入農村學校,開展各類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幫助農村孩子塑造美好品性、成就美好人生。淮北、蕪湖、黃山等市對轄區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等基本情況進行摸底,把志愿服務聯系卡發到幫扶對象手中,確保他們有需求能及時獲得幫助。
關愛山川河流
鏡頭:陽春三月,安徽師范大學學生拿起鐵鍬,走出戶外,開展學雷鋒植樹護林主題活動,奏響“向春天進發,與綠色同行”的青春旋律。 “用綠色裝點校園和荒山,在美化自然環境中踐行雷鋒精神,已成為我們青年學生的共同追求。 ”一位大學生說。
蛇年春節后上班第一天,省及合肥市直機關干部、在肥部隊官兵1500多人,便來到合肥市濱湖新區義務植樹,為美好安徽添新綠。 “實現永續發展,前提是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省文明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春節、植樹節、清明節期間,各地各部門先后組織開展了“干干凈凈迎新年”、“我植樹·我綠化·我低碳”、“文明祭祀”等系列環保主題志愿服務活動,在如火如荼的學雷鋒行動中,環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雷鋒精神與時俱進永傳承
“時代先鋒”演繹新時期雷鋒精神 “安徽好人”播揚社會新風尚
雷鋒精神,燭照不熄。江淮大地譜寫了一曲曲“學習雷鋒好榜樣”的動人樂章。
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的馬鞍山人周義珍,70年代不計酬勞,為每一個顧客義務理發,讓他們慕名而來,“美麗”而去。直到今天,她仍然說:“只要為人民服務,渾身都是勁兒。 ”
上世紀90年代,李子明就是家喻戶曉的雷鋒式勞模。他十多年如一日,秉承刻苦鉆研“釘子”精神,靠著勤跑、勤看、勤記,對市區190多公里管網閘閥的位置、分布、走向做到了如指掌,被稱為淮北供水的“活地圖”。
新時期,“時代先鋒”讓雷鋒精神光芒璀璨。
沈浩在小崗村任職的6年里,他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忠實履行共產黨員的神圣職責,在廣大干部群眾心中豎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還有“永不松套的老黃牛”王坤友、“周末村官”周世友、“模范檢察官”吳群……
“中國好人榜”上的安徽人,就是一個個新時期的江淮“雷鋒”。 “中國好人榜”評選活動開展五年來,我省665人入選,占全國上榜總人數近八分之一,位列各省區市榜首,他們接過雷鋒的“接力棒”,弘揚新時期雷鋒精神,展現向善有為的“安徽力量”。
市場經濟大潮影響著價值取向 學雷鋒活動如何適應需求
“學習雷鋒好榜樣”的歌曲還在傳唱,雷鋒式好人好事層出不窮,但是,“路遇摔傷的老人,你還敢扶起來嗎? ”這樣的疑問也不容回避,尷尬地展現了當下一些人的現實困惑。
當“中國好人”歙縣的哥方光輝想方設法將乘客遺失的錢物送還時,有人說他“傻”,有人認為當下的時代不需要愛崗敬業了,市場經濟下,應該“什么賺錢干什么”……無私奉獻、勤儉節約等傳統美德,在一定程度上與市場經濟理念似乎格格不入。好心沒好報,也不時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
“雷鋒叔叔沒戶口,三月來了四月走”,盡管是調侃,但卻真實反映了人們對“學雷鋒,一陣風”的不滿和反感。一位敬老院院長曾對記者說,每年3月,許多單位或個人都來敬老院學雷鋒獻愛心,他們不僅送來實物,常常還來“服務”,幫助老人洗澡、理發等。但讓人受不了的是,前一撥剛走,后一撥又來,“愛心不容拒絕”。而3月以外,常常不見“雷鋒”蹤影。
在不斷掀起的學雷鋒熱潮背后,學雷鋒過時的觀念、學雷鋒的形式主義等問題,都折射出時代發展、社會觀念多元化的當下,雷鋒精神的內涵亟待進一步豐富,學雷鋒活動亟待落到實處。
獎勵、保障制度形成推動力 營造全社會學雷鋒的濃厚氛圍
雷鋒精神跨越時空,江淮“雷鋒”卻是現實中的你我。回應現實關切,關愛身邊“雷鋒”,是不斷推進學雷鋒活動的重要方面。
我省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安徽省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護條例》,鼓勵更多“雷鋒”行動,讓“雷鋒故事”越寫越精彩。合肥、蚌埠等地均已設立見義勇為基金會,淮南、馬鞍山、阜陽等市成立見義勇為協會或促進會。
五年來,“讓好人有好報,讓有德者有得”成為各級黨委、政府一系列看得見摸得著的行動。省市縣籌措資金2000多萬元,資助幫扶生活困難的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3279人次。很多“安徽好人”,都得益于黨委政府的關愛幫扶和社會各界的熱心關注。目前,全省有160萬青年志愿者、義工,長期堅持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以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的“雷鋒精神”。
學習雷鋒,奉獻社會。我省連續19年堅持每月評選精神文明“十佳”事跡,大力弘揚道德模范,讓文明美德影響深入人心,營造了全社會學雷鋒的濃厚氛圍。(安徽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