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軟實力筑牢發展“硬支撐”
發布時間:2017-10-26 11:42:32 來源:本站 閱讀次數:1654
在經濟社會發展高奏凱歌之時,我市不斷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挖掘文化遺產向心力、培育公共文化凝聚力,如今,合肥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越來越強,文化“軟實力”成為我市打造“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硬支撐”。
升級文化產業,構筑文化軟實力
2013年,我市文化產業高歌猛進,總量和增速穩居全省各市之首,強勢躋身全市國民經濟重要的主導產業之一。優越的投資環境與真金白銀的扶持政策讓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進駐合肥,掘金文化產業。
打開2013年合肥文化產業投資項目榜單,一個個亮眼的項目無不顯示出文化產業已經蝶變為合肥經濟發展的“硬支撐”:華東最大文化旅游投資項目萬達文化旅游城在濱湖新區開工建設,總投資約350億元,其中文化旅游投資就高達190億元;華東地區唯一綜合型紅酒主題文化產業園戈斯曼美景莊園在合肥破土動工;創維集團與科大訊飛聯合共建“智能電視語音交互聯合實驗室”落戶合肥;中航工業合肥文化創意產業園及城市綜合體項目正式簽約,總投資約110億元……
文化產業升級是提升城市軟實力、推動城市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市文廣新局負責人告訴記者:“文化產業不僅可以拉動城市經濟增長,也可以提升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成為城市的重要‘軟實力’。”
為了更好地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2014年,我市將拿出1億元的專項扶持資金,同時,創新、完善文化產業扶持方式,比如,設立文化產業政府投資引導基金,重點支持文化旅游業、文化與科技融合等新興文化業態的發展;與擔保公司、銀行合作共同支持文化企業貸款,利用金融產品解決文化企業融資難問題;變事后獎補為事前、事中獎補等。
挖掘文化遺產,凝聚文化軟實力
傳統優秀文化是一座城市最深厚的軟實力,凝聚著城市發展的內生力量。
在2000余年的歷史長河中,合肥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財富,形成了數不勝數的文化遺產。這些寶貴的財富與遺產凝結著合肥先民的勤勞與智慧,凝聚著城市精神的無形力量。它超越時空,成為合肥“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和組成部分。
如今,我市有廬劇、巢湖民歌等四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目前,包公故事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2013年年底,我市又有廬州木雕、吳氏船模、三河羽扇制作技藝、吳山廟會等4個項目進入安徽省第四批非遺名錄。至此,我市省級非遺項目擴容至15個。用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負責人的話說,項目數量如此之多,與合肥市重視文化、重視非遺名錄的建設、重視對文化資源的挖掘息息相關。
為了守護好極富地域特色的“文化招牌”,合肥市通過建立非遺傳習所,每年暑期在文化館舉辦非遺培訓班、為非遺傳承人搭建與百姓面對面的舞臺。非遺傳承人鄭書山高興地告訴記者,如今,他的鐵字書法已經小有名氣。從默默無聞到聲名鵲起,除了自己多年的堅持和鉆研,他認為政府的推介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僅2013年,他受邀在政府舉辦的文化活動進行現場展演就達20次。
完善公共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
構建現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題中應有之義。2013年,合肥市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扎實推進。
2013年,全市免費開放8個公共圖書館、10個文化館、87個文化站、1個美術館、11個博物館,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品牌。為了確保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均衡化,我市將公共文化服務的觸角延伸到村一級。今年,我市農民在家門口樂享10411場農村文藝演出活動、18450場公益電影、7999場體育活動。農民越來越愛去的“農家書屋”也獲補新書。
2013年,合肥的大小社區特別喜慶熱鬧,這要歸功于“首屆合肥市全民文化周”的推出。自該活動啟動以來,全市各類基層演出活動近千場,近10萬人次直接參與活動,數以百萬計的人民群眾近距離享受文化盛宴。2014年,我市不僅將延續這一品牌,還將推出又一個全新的公共文化活動——“全民閱讀”系列讀書活動。屆時,通過閱讀進機關、進鄉村、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讓書香浸潤合肥人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