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問題導向,推動產業扶貧高質量發展—市財政局徐濟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網絡培訓班】
發布時間:2020-05-13 19:08:55 來源:本站 閱讀次數:6177
作為“五個一批”扶貧戰略實施的重要基礎,產業扶貧能促進貧困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充分發揮后發優勢,提升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實現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一、巢湖市產業扶貧現狀
近年來,巢湖市黨委政府堅持以脫貧攻堅工作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發展產業作為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舉措,將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作為重點,大力實施“到村”產業扶貧、資產收益扶貧等產業扶貧項目100余個,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億多元,有效盤活村集體土地、資產,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帶動貧困戶、貧困村穩定增收,持續鞏固脫貧成效。
二、產業扶貧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困難
在探索扶貧產業穩定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伴隨著市場環境不斷變化,產業扶貧也面臨一些新的困難和挑戰,需要認真對待,研究解決。一是對市場規律的研究和把握欠缺,產業“同質化”傾向明顯,沒有形成完整產業鏈,市場適應性和競爭性不強;二是產業扶貧項目實施過程缺乏監督,主管部門重建設輕監管,多方位聯動監督不到位;三是科技支撐體系不健全,市場競爭力弱,占有率低;四是幫扶帶動方式單一,企業的經濟屬性和扶貧社會責任難兼顧,益貧性不穩定。
三、下一步解決辦法
提升產業扶貧項目質量,抵御和減低產業扶貧風險,做到特色產業選擇精準、經營方式精準、支持方式精準、貧困人口受益精準等“四個精準”,更好推動巢湖市扶貧產業高質量發展,穩步提升貧困人口收益水平,將是下一步工作重點。如何克服當前這些困難,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四點去著手解決。
(一)深入調研,因地制宜謀劃最優項目。通過深入基層調研,摸清本區域資源稟賦、勞動力狀況、產業基礎等基本情況,梳理各級各部門產業發展支持政策,明確產業發展思路,制定產業發展規劃。一方面積極加強產業扶貧政策宣傳,把項目建設目標、投資情況、資金來源、股權量化方式、收益分配等內容向群眾詳細解釋,提高群眾政策知曉率和參與度;另一方面在產業扶貧項目立項前,以項目庫建設為契機,結合政策要求指導鄉鎮、村兩級充分分析當地優勢,并通過上門走訪的方式同當地優質企業、致富能人和廣大群眾共同謀劃輻射面大、帶動力強、市場前景廣、扶貧效率高、生態效益好的多類型產業扶貧項目,政府、企業、村集體組織、貧困戶四位一體有機融合,拓寬貧困村和貧困戶致富的路徑。
(二)規范程序,嚴格監管確保有序實施。所有產業發展項目均嚴格按照 “四議兩公開”等相關程序制定股權量化方案。實施量化類項目時,組織有資質的第三方資產評估公司,對經營主體現有固定資產進行評估,評估的資產價值需大于財政資金投入金額的兩倍以上。實施工程類項目時,嚴格按照規劃、招投標、監理等程序組織實施,項目完工后,及時組織驗收和審計,嚴格按照合同約定和項目進度支付項目資金。堅持陽光操作,強化過程監督。嚴格執行市、鄉、村三級公示公告制度,及時將項目立項、進展情況予以公開,增強項目透明度,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切實保障群眾知情權和參與度。要求行業主管部門及實施項目的鄉鎮嚴格執行項目監理等管理制度;同時,實施項目的村委會成立由村民代表、退休村干部和部分熱心群眾組成工程質量監督小組,全方位、全過程監督工程的建設和管理,把群眾參與和監督貫穿工程施工始終,確保工程質量和進度兩不誤。
(三)技術支撐,科學管理引領高質量發展。發揮產業發展指導員和科技特派員作用,推進項目實施企業與農技推廣部門、相關產業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建立技術合作、協作關系,開展技術試驗、公關、技術集成與創新,通過“四帶一自”發展模式引導農戶科學種養,提升產業發展科技化水平。同時,利用網絡科技加強農業產業與“金融服務+”“特色旅游+”“互聯網+”等新興產業模式相結合,拓寬收益渠道,推動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四)創新幫扶,多樣化分配提高內生動力。創新利益聯結方式,從單一的分紅增收逐步向多種類利益聯結發展,激發貧困戶發展產業的內生動力。依據貧困戶貧困程度,科學制定收益分配方案,以承租貧困戶土地山場、帶動貧困戶就近就業務工等多種方式使農戶享受收益分紅、就近就業、技術指導、產品回購等多種收益。指導鄉鎮和村集體創新資產收益扶貧項目收益的分配方式,不同類貧困戶直接分紅標準差異化,充分發揮貧困戶參與村級管理的積極性,因人設崗,因工作設崗,設置秸稈禁燒巡查員、護林防火協查員、衛生保潔協助員、煙花禁放勸導員、農戶治理協助員、違法建設監督員、社會治安巡邏員等多種公益崗位,改變貧困群眾“等靠要”的懶惰思想,將項目收益發放與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相結合,在提高貧困戶收入的同時,幫助群眾樹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勤勞肯干、脫貧致富的自強意識,從經濟和精神上真脫貧,脫真貧。
產業扶貧不僅僅是靜態扶貧概念,更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圍繞貧困人口脫貧增收、貧困地區區域經濟發展能力增強,巢湖市只有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積極創新工作方式,堅持產業扶貧與市場規律、區域特點、貧困人口、綠色生態、科學技術相結合,逐步形成政府推動、市場主導、農民主體、典型示范的產業扶貧發展格局,推動企業與農民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