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遵義市紅花崗區清江村,隨處可見的是一條條新鋪的水泥路,一幢幢瓷磚鑲嵌的農家別墅,一排排水泥磚砌成畜圈。在這些畜圈里,豬牛滿圈,雞鴨成群,這就是2003年4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同志到該村考察后的變化。兩年來,清江村依托遠教平臺,由支部引路,協會唱戲,催生出了一個養殖專業村。 支部是核心 運行有保證 抓人力保障。村黨支部成立了領導小組,由黨支部書記任組長,相關村干部為成員的組織機構。配備了一名大專學歷、具有計算機專業技術知識的年輕同志為接收站專職管理人員,同時,明確了一名村干部為兼職管理人員。管理人員均經過市、區的專門培訓,考核獲得專業證書后持證上崗。抓財力保障。上級撥付經費建成站點后,村每年拿出專項資金用于站點的管理和維護,接收站專職管理人員工資納入村干部工資管理。抓制度保障。結合實際,制定了《接收站管理制度》、《學習和培訓制度》等8個制度,并上墻。建立技術維護快速反應機制。在保修期內,由供應商進行維護。超過保修期后,由區級維修站進行維護。建立信息反饋機制。接收站設置了“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公示欄”,在公示欄中設“群眾意見欄目”,專門收集群眾對遠程教育工作的意見以及需要學習的知識信息。 培訓是基礎 教學落實處 在培訓形式上,堅持“五種培訓方式”。一是集中培訓。主要是針對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等綜合性的、大規模的培訓。二是分類培訓。主要是針對黨員上黨課、養殖、種植、計劃生育等專題型的、少數人的教育培訓。村黨總支要求55歲以上黨員每月至少集中學習一次,55歲以下黨員每月至少集中學習兩次。三是個別培訓。主要是根據個別群眾的實際需要,開展的有針對性的、單一知識型的培訓。四是實地培訓。主要針對村民反饋的信息請專業人員和種養殖能手到現場進行指導和講解。五是開展專題討論,就農民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在查找相關資料或組織他們收看相關節目后,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討論交流。 在教學內容上,狠抓“七個結合”。一是把遠程教育與開展黨員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教育、黨性黨風教育相結合。二是與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相結合。三是與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相結合。組織農民群眾學習種植、養殖技術,收看農民致富典型先進事跡,在網上收集技術成熟的農產品介紹給農民,為他們提供農產品市場行情等,切實為村民致富服務。四是與普法工作相結合。五是與農民需求相結合。通過意見反饋、摸底調查、留言等多種形式,了解農民需求,根據需求選擇教學內容,安排教學形式。六是與農民黨員的“雙學雙帶”活動相結合。目前全村購置各種光盤共180余張。七是與娛、教相結合,用健康的影音資料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目前,共開展集中培訓49次,個別輔導及培訓62次,實地培訓21次,開展各種討論16次,下載資料180余份,發放資料1200余份,全村黨員干部培訓率達100%,農民群眾培訓率達99.8%。 遠教加協會 互動結碩果 清江村在工作實踐中對“一站多用”進行了探索,找到了“干部經常受教育”與“農民長期得實惠”的對接點。初步形成了以遠程教育為平臺,以專業協會為載體,以農戶為基礎,以產業為依托,以富民為目的,通過遠程教育武裝農民腦袋,協會武裝農民口袋,共同促進農民全面發展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和工作機制。 2003年,首批扶持發展了23戶養豬大戶,并成立了生豬養殖協會。遠程教育開通后,村支部和協會針對大部分養殖戶缺乏科學養殖技術的狀況,利用遠教平臺開展培訓,協會每月交納100元用于站點管理費用,既做到以站養站,解決站點的日常維護費用,又幫助協會培訓了會員,提高了會員素質。協會成員掌握養豬技術、銷售行情和原材料價格信息后,負責技術推廣、技術指導,規范產品技術標準、組織貨源、拓展銷路、打造綠色生態養殖品牌。通過學習和培訓,養豬專業戶利用科學養殖方法,縮短了養殖時間,節約了養殖成本,增加了收入。黨員科技示范戶何興明通過農村黨員干部現代網學會了三元雜交豬的飼養方法,2004年共出欄商品豬152頭,創收3.2萬元。養豬大戶胡順群多次到參加了遠教培訓,還專門從村借了3張光盤,學會了母豬產仔“定位欄”的方法,提高了仔豬的成活率,2004年她飼養了15頭母豬產仔800頭,僅出賣仔豬創收1.2萬元。全村2003年養豬一次性出欄50頭以上的大戶只有23戶,出欄商品豬3120頭。截止2005年3月,全村養豬大戶已增至116戶,最多的一戶存欄數達150頭,預計今年可達1.5萬頭。由于豬質好,銷路暢通,生豬遠銷廣東、湖南等地,價格比臨近鎮生豬的價格每公斤高出0.8元。僅養豬一項,全村人均純收入增加665元,村集體收入增加3.5萬元。現在,清江村生豬已取得較好聲譽,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該村正在注冊“清江”牌生豬商標,逐步擴大養殖規模,積極做大做強這一品牌。 遠程教育作已被清江村村民親切地稱為“不要錢的老師”。正逐步成為黨的方針政策的宣傳站、實用技術的培訓站、商品信息的發布站、精神文明的傳播站和天氣變化的預報站。 ( 來源:貴州希望網 |